澤爸:被同理過的孩子,才更能懂得同理他人

少子化時代,父母越來越願意將資源投注在孩子身上,不過擁有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卻是這世代父母的教養考驗。世界上有許多地方的孩子,正面臨著乾旱、洪災、糧食短缺等天災人禍,如何透過關懷這世界上其他正經歷著與我們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讓孩子學習培養同理心呢?
擁有一雙兒女的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認為,教養的目的是要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而未來的世代是個「共好世代」,不是只有自己好就好,要懂得關心別人,從自身出發讓大家一起好,所以在眾多孩子的心理素養中,澤爸特別重視同理心的養成。因為具有同理心的孩子從思考、應對、與人互動都會體諒他人,未來無論他在社會上哪一個工作崗位,都會是個溫暖的人。
親子共讀,透過換位思考培養同理心
澤爸最近與小學四年級的女兒花寶一起共讀台灣世界展望會出版的《勇敢逐夢的孩子》電子書,裡面記錄了孟加拉、宏都拉斯、菲律賓、尚比亞等國家裡九個孩子勇敢追逐夢想、不放棄的故事。
花寶對其中尚比亞女孩姆維拉的故事特別印象深刻:新冠肺炎疫情讓姆維拉的爸媽失去了工作,她也無法上學,在姆拉維生活的城市中,有三分之一的女孩是接受童婚,當姆維拉正想著:「自己是不是也應該成為兒童新娘來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剛好在當地的童婚課程中,她發現她其實也是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於是她開啟了她的縫製花長裙的生意,製作了很多讓鎮上的人都很喜歡的花長裙,讓大家都來跟她購買,也減輕家中的經濟負擔。
花寶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了覺得姆維拉克服困境在有限的條件下扭轉人生很激勵,也很意外:「原來要有利他或幫助他人的行為,不一定要是很偉大的事情,從日常生活中便可出發來帶動改變。」
澤爸建議,親子共讀時,父母除了可以選擇和孩子生活經驗比較相關的故事,幫助孩子同理不同的情境,也可以試著有層次的引導孩子們思考幾個問題:「最喜歡的故事是什麼?」、「為什麼喜歡這故事?」、「如果你是他,當別人都不支持你的夢想,你會怎麼做呢?」、「當你最後逐夢成功的時候,你的快樂只是因為你自己還是因為你也回饋了社會呢?」花寶告訴爸爸,如果她像姆維拉一樣做了讓大家都喜歡的花長裙,她的快樂會是因為「她已經能夠想像到看到穿著她製作花長裙的人臉上的笑容!」花寶此刻同理到的,已經不只是賣裙子減輕家中經濟負擔,而是透過自身努力幫助他人找到喜歡的東西的成就感。

從日常出發,被同理過的孩子,才懂得同理他人
澤爸認為同理心的培養,其實跟父母的身教和孩子日常的生活經驗十分有關係,因為「惟有被同理過的孩子,才更能懂得同理他人」,有同理心的孩子,也才會知道自己的界線是什麼?別人做了什麼會讓你覺得不舒服。阿徳勒教養裡面特別提到: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先連結情感,再糾正跟討論行為,因為只有讓雙方心連心、產生連結,才能理解別人的語言、知道別人想表達的,而同理心不也正是這道理?讓孩子學習尊重和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