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是開啟孩子同理心的鑰匙

圖說:劉依寧平時會帶著三個孩子一起了解被資助孩童的故事。由左至右為:大兒子小飛、二兒子小允、小女兒小羽。圖片由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美國越來越多小學甚至幼稚園,將同理心教育納入正式課程,調查顯示,非認知技能包含:耐挫、合作、同理心,都是幫助孩子獲得快樂與幸福的關鍵要素。但同理心該怎麼教?孩子該怎麼學?如何讓孩子感同身受?卻是許多爸爸媽媽煩惱的課題。
有句話說:「身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開啟孩子同理心的鑰匙,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自身做起。43歲的劉依寧是台灣世界展望會的長期資助人,從2005年起,17年來不間斷地參與「兒童資助計劃」,至今已資助8位國內外孩童健康成長。若問她為何想付出行動?她總是笑說:「這是我該做,而不是多做的事。」
參與兒童資助計畫的起點在她懷胎5月時,偶然看到這個計劃,當她看到一張張天真又無助的孩童照片時,「體內的母性賀爾蒙立刻噴發,」劉依寧笑說,她當下就按下資助鍵,填妥個人資料,一晃眼就是17年。
長期以來參與兒童資助計畫,不僅幫助到了遠方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也產生的奇妙及深遠的影響。劉依寧回憶到, 大兒子小飛3歲時聽她說到被資助兒童的故事時,聽得聽得就哭了,並且告訴媽媽:「我也想幫助他們。」於是他馬上轉身拿出小豬撲滿說要捐。從此,善良的種子在劉依寧家中落地生根,資助不僅成為了自己的例行公事,更成為了全家的行動。
一路走來,劉依寧大兒子小飛的年紀與她參與捐助的年資相同,後來她又陸續生了二兒子小允、小女兒小羽,她從每個孩子牙牙學語後,就運用展望會電子報內容,跟孩子們述說著不同的世界角落故事,孩子們從聽不懂到聽懂;從不可思議到理解;更從感同身受到培養出同理心,而這顆同理心如今也擴散到孩子們的生活圈中。
近年來,她每年都會在家中放置一個資助箱,當孩子覺得今天有好事或感動的事發生,她就鼓勵孩子投一點零用錢到資助箱中,每年年終結算資助箱總額,再整筆捐出去。
同理不是同情!幫助他人從同理開始
「幫助別人之時,要展現的是同理不是同情」這也是劉依寧一直教育三個孩子的態度,她認為關懷別人不應該帶有施捨之念,應該是你確實理解他的困境,理解他暫時無法以一己之力擺脫困境,所以有能力者助他一臂之力,讓他有機會脫困,成為更自主、更快樂、更好的人。
這類的情形也不斷發生在孩子生活中,劉依寧舉例,小女兒小羽曾跟她抱怨某位同學很愛取笑別人,很壞、很令人生氣,後來劉依寧告訴小羽,因為這位同學家中有不順遂之處,他可能覺得要藉由取笑別人來得到快樂,雖然行為不對,但我們要去理解為什麼他會這麼做,結果小羽很快就轉念告訴劉依寧:「那我要多去跟他玩,先讓他得到快樂,他就不會去欺負別人。」
一個個持續性的兒童資助行動,讓劉依寧家中不斷有著一股良善、正向的循環氛圍流動著,轉動的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其他的孩子生命,也轉動了劉依寧眼底裡的孩子生命,讓她的孩子漸漸成為能夠富有同理心、傳遞愛與正能量的人。

台灣世界展望會兒童資助計劃Reasons「一個理由,轉動一個生命」,邀請更多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關心世界,透過一次次實際的行動,培養孩子同理心與國際觀,並幫助其他國家的孩子安心上學、健康成長。台灣世界展望會Reason兒童資助計劃期待與你攜手,轉動不同生命。